河南人每年吃鹽50萬噸 產生利潤達10億元
鹽業專營制度取消后,對于資本來說,究竟意味著有多大的蛋糕可以分享?值不值得去爭搶?如何去爭搶?鹽務管理部門和鹽業公司的命運又會如何?
昨日,業內人士告訴河南商報記者,目前,從生產調撥價到超市零售價,刨去包裝費、運輸費等,每噸有2000多元的利潤,而國家給河南的生產分配額是60多萬噸,算下來,鏈條利潤約13億元。如果按照河南每年50萬噸的消費需求算,能產生10億元的利潤。
消費者
買鹽時選擇更多、更自由
取消食鹽業專營首次獲得官方確認,這對于消費者、行業人士來講無疑是一件關系切身利益的大事。
記者了解到,目前,我國對食鹽實行專營的結果是缺乏價格監督。根據國家發改委2009年出臺的《關于提高食鹽出廠(場)價格的通知》,每噸碘鹽批發價格(含稅)沒有超過700元的。
“鄭州超市里,最便宜的鹽也要1.5元一袋!”市民鄭先生說,以1.5元500克為標準,每噸3000元,從出廠價到銷售價,食鹽的價格飆漲了6~10倍。
取消專營,對老百姓有什么好處?
“消費者可選擇的種類會更加豐富,選擇也更自由。”河南省商業行業協會會長張慧玉說,現如今,消費者在市場上只能買到低鈉鹽、無碘鹽等,取消專營以后,市場上會出現很多更安全、更健康營養和各種口味的鹽類產品。以后,更多人可能會選擇營養價值較高的海鹽、各種洗澡的浴鹽、具有保健功效的鹽、治病的鹽,“老百姓會更注重產地,挑選自己喜歡的品牌”。
中國中部產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楊永華也表示,鹽業放開專營,將增加消費者的選擇權,從而放開食鹽價格,“放開專營后,以市場決定供應、價格,帶動食鹽價格下降。”
但張慧玉說,雖然食鹽的價格有了自主性,但對于鹽這種大宗商品,發改委或物價部門應該會在價格上給予指導,國家還是會進行調控。
生產企業
想進入食鹽生產的資本不會多
“現在企業利潤很薄。”省內一家食鹽生產企業相關負責人說,生產企業一直呼吁取消食鹽專營,放開食鹽市場。
“我們對改革是非常贊成的,正在做一些準備工作。”上述負責人說,作為食鹽定點生產企業,將按照改革方向、政策進行,保證合格的鹽進入市場,“以后出廠的價格不會定得像現在這么死,我們可能也會上小包裝,直接進超市,接受市場公平競爭。”
這位負責人說,“鹽屬于地域性很強的產品,只有地下有資源才有條件搞生產。而且,根據國家相關法律,食鹽生產企業必須取得相應資質,國家發改委也曾下文,每個省有定點食鹽生產企業的不再增加,沒有的可以增加。”
“是否會有更多民間資本進入,這個還不好說。”我省另一家食鹽生產企業市場部的劉經理認為,從國家食品安全這塊來說,如果人人都能做,食品安全還有沒有保證?
楊永華同樣認為,由于食鹽關乎國家安全與人民身體健康等問題,因此,在生產領域不會完全放開。
民資進入,是否有門檻或市場準入機制?劉經理認為國家應該會有所考慮,將來詳細的改革方案中應有這方面內容。
流通領域
食鹽每噸2000多元利潤吸引人
此前有媒體報道,目前食鹽出廠價在500~800元每噸,省、市、縣三級鹽業公司“經手”后,到達消費者手中價格飆漲6~10倍。
真有10倍嗎?受訪的一企業負責人說,肯定是有利潤的,從生產調撥價到超市零售價,刨去包裝費、運輸費等,每噸有2000多元的利潤,“但這些利潤主要用于‘養人’”,他直言不諱地說,“省、市、縣,一級級,有那么多工作人員,沒有一定的利潤,這么多人怎么生存?”
“從我的角度看,10倍利潤這個說法并不全面,也并不符合實際情況。”劉經理說,食鹽從出廠到消費者手里,中間有很多環節。劉經理說,“食鹽屬于笨重低值產品,價格不高,但運費卻很高,此外還有包裝、市場營銷、新產品開發等成本支出,如果像媒體報道的有10倍利潤,鹽業公司可能早就出世界500強了。”
據此,上述受訪企業負責人估計,專營放開后,社會資本可能會更多地進入食鹽流通銷售領域。
楊永華則表示,市場化運營之后,將由市場需求決定價格。食鹽是基本需求,需求量十分有限,同時,目前食鹽的附加值不高,因此食鹽行業對民營資本的吸引力并不強。
有此一說
現在談取消后的事還太早
取消鹽業專營將會產生哪些影響?昨日,河南商報記者致電曾分管鹽業改革的原國家經貿委運行局副局長、原國家經貿委鹽業辦公室副主任陳國衛。
他說,食鹽專營制度早就該取消了,“但工信部這次只是說總方向是取消食鹽專營,而真正取消還不知道要到什么時候。”
他表示,現在談制度取消之后的事還太早,未來出現什么變故都有可能。不過,陳國衛又分析說,如果真取消食鹽專營,產生的后果可能是各級鹽務管理部門都被“摘牌”,他們的權力或將移交給其他職能部門。
他認為,相對于鹽務管理部門而言,食鹽專營取消后,鹽業生產企業的積極性將會極大提高。而廣大消費者,可以得到更多更好的鹽產品。
“取消專營后,食鹽價格可能升可能降,但小升小降對老百姓的生活不會有實質性的影響。”他表示。
取消食鹽專營后,食鹽加碘怎么辦?這個問題也一直是許多鹽務管理部門堅持食鹽專營的支撐。對此陳國衛表示,“這只是他們拿來當幌子的東西,市場放開后,食鹽加碘這個事,自有衛計委等政府部門來解決。”
新聞1+1
中鹽的生意
鹽務最早歸輕工部管,輕工部彼時還掛著中國鹽業總公司(以下簡稱中鹽)的牌子。上世紀90年代的體制改革將輕工部原有的職能劃到了經貿委,1996年頒布的《食鹽專營辦法》規定,食鹽年度生產計劃由國務院計劃行政主管部門下達。行業專家解釋,實際上,發改委計劃司把這項權力下放給了中鹽。
中鹽因此掌握著全國食鹽年度生產計劃,食鹽定點生產鹽礦每年生產多少食鹽、調配到哪些省份,都需要中鹽的指令。對于各省鹽業公司來說,從附近鹽礦調鹽和遠距離調鹽的成本相差甚遠,這背后存在的利益尋租問題在行業內早已不是秘密。
中鹽的食鹽調配在業內又被稱為“開票”,中鹽按照事先制定的計劃從鹽礦購買食鹽,然后再銷售給地方鹽業公司,這一買一賣其實只體現在票據上,地方鹽業公司拿到中鹽的票據往往也是直接從鹽礦拉鹽。但經過這一次轉手,食鹽的價格就從出廠的約500元/噸變成到消費者手里的約3000元/噸。
——摘自《南方周末》
(王艷艷 見習記者 王磊彬)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