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軌電車有望列入國家規劃 26座大中城市布局
導讀:目前,全國26個大中城市已經布局有軌電車。沈陽有軌電車已經成網運行,上海、天津、大連也已經先行一步。北京、重慶、武漢、廣州、哈爾濱、蘇州、深圳、珠海、泉州、太原、大同、撫順、本溪、濟南、青島、煙臺、合肥等一大批的城市已在籌劃之中。
8月6日,“海豚號”從沈陽市的渾南三路緩緩開出,這列號稱擁有世界最先進技術的有軌電車正式載客運行。由于車頭的形狀較為萌巧,首次乘坐的人們親切地稱其“海豚號”。
“海豚號”背負著一段60年跌宕的故事,它所代表的有軌電車即將在國家發改委的交通總體規劃中獲得重要一席。據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協會會長包敘定透露,國家發改委擬議中的“關于促進城軌交通健康發展指導意見”,以及委托協會制定的“城軌交通建設規劃編制評審辦法”、“城軌交通工程線路可研報告大綱”等管理文件,都將明確現代有軌電車的正確定位。
此前出臺的“十二五”規劃綱要和“十二五”綜合交通運輸體系規劃,對有軌電車已有較為明確的定位,但在城市軌道交通管理中的地位問題還沒有解決。
“首先應將現代有軌電車明確納入城市軌道交通序列,只有將其歸入序列管理,才能在國家有關部門指導和城市政府領導下,將現代有軌電車納入城市軌道交通線網規劃和建設規劃統籌之中。”包敘定說。
依據運輸體系規劃,到2020年,有軌電車總投資約3000億。
三分天下
目前,中國各大城市的交通體系沿襲著”公交+地鐵“雙足走路模式。隨著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張,城市病在全國各大城市不斷暴露,環境污染、交通擁堵、規劃混亂……而城鎮化的繼續發展,城市病的治理與預防,軌道交通成為關鍵。
從全球城市交通視野來看,1881年,世界上第一輛有軌電車在德國柏林誕生,隨后風靡全球,成為各個國家大城市的重要交通工具,包括中國。
但到1950年,因噪聲大、耗能高、速度慢等原因,有軌電車漸漸退出歷史舞臺,為汽車等讓路。隨后,公交汽車、地鐵,成為城市重要的交通工具,有軌電車被歷史短暫塵封。“北車很早之前還在研制有軌機車,之后就做高鐵去了。”中國工程院院士施仲衡介紹。
據了解,北京1965年開始有了地鐵,隨后全國各大城市模仿北京,在市區中心修地鐵。此種城市交通規劃,反而將客流引到了市中心,給城市的交通造成擁堵壓力。
地鐵每公里的造價5億到8億,北京則接近13億。雖然高峰時每小時的運力達到3萬人,但投資價格并不低廉。公交汽車投資雖然低廉,運能也同樣較小,每公里投資約4000萬,運能為高峰時每小時0.3到0.8萬人。地鐵的建設周期為4年到5年,公交為1年。
在這兩個運輸主角中,公交雖然經濟實惠,但卻為城市帶來了環境污染,運能也時時滿足不了爭著上車的客流。尋找符合中國國情的運輸方式,成為主管部門糾結的問題。
據了解,2008年時,包敘定給高層做了一個大城市交通格局的報告并獲批,高層要求“建設適合中國國情的軌道交通,達到又好又快的目的”。“有軌電車,每公里的投資8000萬,高峰時每小時的運能最高時1.5萬人,建設周期1年到2年。”在包敘定看來,有軌電車還環保,軌道鋪設在綠化帶里,不僅節約了空間,還緩減了車輛運行時的擁堵壓力,綜合效能都很高。
有軌電車在政府尋求更加完美的城市運輸體系中得以確定地位,被寫入“十二五”規劃。自此,城市交通運輸呈現公交、地鐵、有軌電車三足齊步走的格局。依據規劃,未來亦將有三分天下之勢。
寫入規劃
依據城市軌道交通網絡規劃,到2020年,有軌電車的總投資將達3000億。這在城市交通領域,無疑是一場盛宴。
目前,全國26個大中城市已經布局有軌電車。沈陽有軌電車已經成網運行,上海、天津、大連也已經先行一步。北京、重慶、武漢、廣州、哈爾濱、蘇州、深圳、珠海、泉州、太原、大同、撫順、本溪、濟南、青島、煙臺、合肥等一大批的城市已在籌劃之中。
據包敘定介紹,到2020年,需要建設的線路總長超過2500公里,全國遠期規劃線路長度為5000公里。
“大家現在幾乎都瞄上了有軌電車這個項目。”北車人士透露,目前北車已經與珠海、泉州、合肥等城市簽訂了有軌電車建設意向或戰略合作協議。
但目前城市交通綜合運輸體系中,有軌電車的規劃建設還缺乏統籌,車輛制式還缺乏國家標準,管理體制也模糊不清,這些急需盡快研究、明確。包敘定認為,首先應該將現代有軌電車明確納入城市軌道交通序列,盡快厘清這些問題。
據了解,有軌電車雖然已經被寫進了“十二五”規劃中,但行業內的習慣是,在提及軌道交通時會把有軌電車剔除在外。直到去年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協會做統計時,有軌電車才被算在城市軌道交通的范疇內。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