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昔日全民光伏縣城僅兩家企業仍在生產
開化“全民光伏熱”怎樣形成
多位當地政府官員和光伏企業人士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把開化光伏企業大面積停產歸咎于美歐等外部因素。他們表示,海外市場萎縮導致的產能過剩,是引發開化光伏企業停產的最根本原因。
占學勤表示,畢竟國內光伏產品95%以上都銷往國外,歐盟、美國分別為第一、第二大市場。如果沒有歐債危機和后來美歐的制裁,至少中國光伏業供大于求的程度不會像現在這么嚴重。
而在開化的光伏企業主看來,除了外部環境,相關部門在企業數量和產能的控制上也不能免責。硅宏電子科技總經理徐增宏表示:“產能過剩的主要問題,是項目審批部門對宏觀經濟把握不準,而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資又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據不完全統計,全國目前共有上百個光伏產業園。以開化所在的衢州市為例,該市經信委起草的一份題為《2011年衢州市光伏產業發展情況匯報》(下稱《情況匯報》)材料顯示,衢州市政府對于光伏產業的規劃和發展目標是:力爭2015年全市形成高純多晶硅年生產能力9000噸以上,多晶硅、單晶硅片5億片以上,太陽能電池及組件1000兆瓦以上,光伏產業年銷售收入500億元以上的規模。
占學勤說,光伏產業的發展方向沒錯,前景是好的,所以開化縣政府前幾年進行了大力宣傳,并積極展開了招商引資,同時引導本地企業向光伏業發展。《情況匯報》顯示,開化縣僅2010年就引進光伏項目19個,協議引資額超百億元。
事實上,開化縣政府并非沒有意識到光伏投資過熱。占學勤對本報記者坦言,2010年時,審批項目的官員都曾覺得投資過熱。擴張太快,可能會造成供大于求,但沒法限制,“開化是浙江省硅產業基地,所以必須要有一定的規模,政策也在引導形成產業集聚。”
占學勤說,與此同時,企業也有投資欲望,政府只能尊重投資者的預判,沒有理由不同意。再加上開化的光伏基礎本來就很好,擁有技術人才,所以考慮到投資是企業行為,政府沒有采取限制性政策。
當地一位人士說,當時他身邊一些朋友,只要手上有幾百萬元閑置資金,就會投資光伏業,畢竟一臺單晶爐只要80萬元左右,投資和技術門檻很低。在暴利階段,他們半年左右就能收回成本。他一個開香料廠的朋友,就轉而投資了光伏業,如今廠房建好,但行情變了,沒開工就又被迫轉行。
上述人士表示,當地民間資金沒有更好的投資渠道,自然就涌到了當時暴利的光伏產業,形成了“全民光伏熱”。
周翔做過測算,這幾年衢州光伏產業投資額增速年均達40%以上。而自2004年國家進行投資體制改革后,工業企業的產能擴張大多由地方政府審批,實行地方備案制。地方政府為了發展經濟,當然會鼓勵企業去投資,并且作相應的招商引資。
周翔說,去年衢州共有光伏企業百余家,年產值七八十億元,銀行貸款十五六億元,“通過滾動投資,衢州光伏業的總體負債比重不高。但如果銀行抽貸,那么這些企業的資金鏈就徹底斷裂了。”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