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昔日全民光伏縣城僅兩家企業仍在生產
訂單:接還是不接
大批光伏企業停產,已對開化經濟形成重壓。
本報記者獲得的《開化縣1~8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要經濟指標》顯示:當地18家較大規模的光伏企業,工業總產值已從去年同期的20.1459億元降至9.5583億元,同比下降52.55%;光伏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從32%降為15%;光伏收入占全縣工業總收入的比重從31%降為13%。
光伏企業利潤總額的下滑尤其驚人,上述18家企業去年前8個月尚有3838萬元的總利潤,如今卻出現了7839萬元的巨額虧損,降幅高達304.24%。
本報記者近日走訪開化光伏產業園區時發現,即便是上下班時間,園區內也只有寥寥幾個過路人,廠區內很難聽到機器聲響,大部分光伏企業大門緊鎖,門口連保安也很少見。占學勤說,有部分企業看到行情轉變,還沒建成廠房投產就轉了行。
本報記者走遍整個光伏產業園區發現,只有兩家企業還在生產,分別是浙江華友電子有限公司和浙江晟輝科技有限公司。而這兩家企業手頭也只有臨時的小額訂單,且僅限于簡單的硅切片加工。
除上述兩家外,位于華埠鎮工業園區的浙江硅宏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是開化目前訂單最為穩定的一家光伏企業,該公司的訂單一直能生產到今年年底。其總經理徐增宏說,目前企業的產能只用到60%左右,工人從原先的210人減到了130人左右。他表示,目前企業只能保本,如果再計入設備折舊和技術開發等費用,虧損在所難免,“但是不做虧損更大,利息和人員工資等支出每月要約80萬元。”
一位當地官員說,只有企業開工生產,銀行才會不抽走貸款,企業才能保證基本的資金鏈不斷裂。
而楊做萬說,以前公司接到訂單,多少還能控制成本,現在即便接到訂單也不敢做,因為“利潤還不夠付銀行利息”。他說,原先中國光伏企業就有大量庫存,為保現金流,全行業已經大量低于成本價拋售,導致成本和售價形成倒掛,價格體系完全坍塌。
楊做萬說,從去年下半年到現在,除電站項目外,中國整個光伏產業鏈幾乎沒有哪個環節是盈利的,企業虧損多則幾十億元,少則幾千萬元。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