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的超強豬周期讓生豬養殖企業財報亮眼,可卻苦了下游肉類食品加工企業。
3月22日晚間,雙匯發展(000895,股吧)(000895)發布2016年年報顯示,公司期內實現營業收入518.22億元,同比增長15.94%;凈利潤44.05億元,同比增長3.51%。
對于凈利潤僅收獲個位數增長,雙匯發展表示是因2016年市場消費需求疲軟、大宗物資價格分化,生豬價格高位運行、雞肉價格先低后高造成經營困難所致。
2013年末至2015年中長達21個月的虧損,讓2016年的豬價上行周期來得異常猛烈,“報復性”彌補了此前行業的持續低迷。統計顯示,2015年3月至2016年6月,豬價從11.5元/千克猛漲至21.1元/千克,總體漲幅高達83.5%。2016年6月,豬糧比達12:1的歷史高位,遠超出6:1的盈虧平衡點。盡管四季度豬價有所回落,但下游肉類食品加工企業仍面臨經營困難的局面。
以與雙匯同為肉制品加工企業的得利斯(002330,股吧)(002330)為例,其最新公告的業績快報預計2016年凈利潤將同比最多下降57.43%,成為其自2010年上市以來交出的最差成績單。
得利斯表示,四季度受市場環境影響,雞肉、原煤等較前期采購成本上漲,經營毛利降低。同時,四季度生豬采購價格下降,冷卻肉銷售價格同時下降,且下降幅度大于生豬采購價格的下降幅度,導致冷卻肉產品毛利降低,利潤減少。
相較之下,雙匯發展能在行業低谷期維持凈利潤增長已實屬不易,這主要得益于其在海外的原材料供應鏈。
2016年雙匯集團董事長萬隆曾在接受證券時報·e公司記者采訪時提到,雙匯在2015年即對中國經濟面臨下行壓力,豬肉價格上漲等不利因素提前做出預判,對抵御成本壓力做出準備。公司調整了產品結構,制定了“由高溫向低溫轉變、由食品向食材轉變、由傳統產品向西式產品轉變”的轉型戰略。冷鮮肉和低溫肉制品等高附加值產品的產量和所占比重均高于競爭對手。
面對生產成本上升的現狀,雙匯通過提前儲備肉類原材料、改進生產流程等方式實現降本增效。此外,2013年以71億美元并購的全球最大豬肉企業美國史密斯菲爾德公司,為雙匯提供了大量低價優質的肉類原材料,成為其秒殺競爭對手、對抗強周期的“秘密武器”。
雙匯發展2016年年報披露,報告期內公司屠宰生豬1235萬頭,同比下降0.32%。但其與間接控股股東羅特克斯有限公司實現了41.9億元的采購額,主要是從國外市場進口分割肉、分體肉、骨類副產品等其他商品,成功規避了國內豬肉價格上行的危機。
萬隆在回答證券時報記者提問時表示,美國是豬肉生產大國,價格遠低于中國水平。因此雙匯將持續通過便宜的進口豬肉沖抵成本增加的壓力。
有公開資料顯示,2016年4月間,美國豬肉價格折合人民幣6.8元/公斤,進口豬肉到岸價在14元/公斤左右,而國內豬白條出廠價高達25元/公斤以上,是進口肉的近2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