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微軟為其人工智能語音助手小冰出了本名為《陽光失了玻璃窗》的詩集,其號稱是人類歷史上第一部100%由人工智能創造的詩集。而今年,中國內地也引進出版了“Siri之父” 諾曼·威納爾斯基的書《產品改變世界:Siri如何成功創造千億市場》。
小冰和Siri經常被放在一起比較,但相比誕生于中國的前者,作為其“前輩”的Siri可以說是在全球范圍內首次掀起了虛擬語音助手的潮流。
Siri之所以能夠從實驗室走入尋常家,和威納爾斯基密不可分。在上周五的新書見面會上,我們也和他聊了聊Siri誕生的故事,從中,其實也可看出一些人工智能系統未來的發展方向——
雖然威納爾斯基是數學系博士出身,但他更看重的是市場而非技術,所以從最初,Siri的應用場景就清晰明了。“如果一個公司只是有技術,然而這個技術不能解決用戶痛點和問題,技術就算很有意思,也沒有意義。” 威納爾斯基說。
Siri誕生于美國政府的CALO計劃,當時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投入了1.8億美元,聚集全美400個知名大學的教授和人才,為這個項目工作了五年。CALO項目目標十分宏大:將各個領域中人們之間的“交互”整合到一個完整的,模擬人類的系統里面,這個系統能隨著環境變化自我學習。通過和用戶交互,系統能反思和修正,隨著時間推移越來越智能。在當時,就連美國政府自己都不知道能不能做成,所有人把這叫做”荒野狀態的開發。”
當時,Siri的研發者之一Adam Cheyer在斯坦福大學研究院(SRI)工作,他的任務就是將CALO計劃中的研發成果整合成一款產品。他設計出了一款語音助手CALO,能勝任許多一度被認為只有人類才能做的工作,這也是他后來開發Siri的靈感之源。
威納爾斯基碰巧是SRI風投部門的管理者,他可不想讓這項技術永遠躺在實驗室里。“我們花了4年來分析市場上有什么問題可以有我們技術的用武之地。有天我們到度假山莊休息時,忽然發現,雖然很多人在用iPhone買票,但整個過程非常麻煩,需要做很多次點擊操作。我們就覺得,能不能不按鍵就解決這些問題。”威納爾斯基說。
2008年,Siri在蘋果的應用商店上線,沒過多久,Siri公司就接到了一個電話,話筒那頭的人說:“hi,我是史蒂夫,史蒂夫·喬布斯”。
這是Siri引發熱潮的開始——當然,多少帶點運氣成分。“如果Siri沒有賣給蘋果,它肯定不會如今天一樣受歡迎。喬布斯找了我們,是運氣。每個人創業時,都會遇到很多關鍵轉折點。”威納爾斯基說。
Siri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她”擁有自己的人格,而這是從一開始就是“她”的特色——現在看來,這點也啟發了諸如小冰這樣的后來者。“Siri的人格是非常重要的。在未來,我們希望人們能愛他們的產品,也希望產品愛他們”。
在好萊塢電影《她》中,男主角西奧多愛上了自己的虛擬語音助手薩曼莎。Siri的誕生讓這種想象不再遙遠。
“未來,人們能創造一個助手,培養它回答問題,甚至讓用戶感受到自己被愛。雖然這是數據和算法給予的,但是這種回答聽著是有真情實感的。人們可能和自己及的語音助手有更深的情感和聯系。”威納爾斯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