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汽車合資多元化
去年,東風和沃爾沃基于資 本紐帶的戰略合作,沃爾沃國產基地最終以合資的模式獲批并投產,第一個通過引進國外資本打造自主品牌的企業觀致汽車正式入市,以及戴姆勒入股北汽股份等案 例,均引領中外汽車合資模式的多元化。在政策面上,爭議多年的“汽車合資股比放開”可望破題。
2013年可望成為汽車合資走向多元 化的一個起點。1月,東風和沃爾沃建立以資本為紐帶的商用車戰略聯盟,這一新合資項目實現了中方控股,并將致力于將“東風”品牌商用車推向全球市場;8 月,沃爾沃汽車的國產化布局獲得中國政府批準,和以往所有合資項目不同,沃爾沃是屬于中國車企吉利旗下品牌,合資只是一個為政策而政策的形式;12月,醞 釀多年的東風雷諾合資項目正式簽約,這可能是最后一個汽車合資項目,而東風著力于和雷諾、日產建立全面合作的全球戰略聯盟。此外,奇瑞和以色列集團合資的 觀致汽車,則成為一個源自中國的國際化品牌,首款產品就同步開拓中國和歐洲市場。
點評:汽車合資股比限制為內資車企設置一道緩沖 帶,如果貿然放開將失去對合資公司的控制,中國品牌汽車也將面臨外國品牌更大的沖擊。但無論如何,中國汽車業進一步的開放是大勢所趨,只是開放步伐的緩急 輕重區別。從整體來說,跨國車企目前都急切希望擴大在中國市場的份額,投資熱情非常高。在這樣的背景下,為什么還要給他們放開投資限制?但從個體來說,國 內大汽車集團現在已經今非昔比,積累了一定的資金、人才和技術,再憑借中國市場的獨特地位,在對外合資合作中的話語權已經明顯增強。因此即使沒有外資股 比限制,他們也可望主導利益博弈,關鍵是要有足夠的戰略眼光和商業智慧。
9、2000萬輛
2013年中國汽車產銷規模首次突破2000萬輛,并連續五年穩居全球第一大汽車市場。這也是中國汽車業快速發展的一個新里程碑。
去 年汽車業走勢雖然一波三折,但整體上呈現復蘇勢頭,產銷量恢復到兩位數以上增幅,開啟新的增長周期。全年車市走勢呈現首尾高位,中間盤整走強的軌跡。11 月產銷創有史以來月度產銷最高記錄,增速繼續保持明顯提高趨勢,1-11月累計增速繼1-10月繼續保持年內第二高水平。普華永道的分析報告指出,“消費 需求持續走強,尤其是東部沿海城市中產階層第二次購車及西部地區消費者的首次購買的需求旺盛,將使得中國汽車行業呈現繼續增長態勢。其他基本經濟因素,包 括城市化發展、宏觀經濟穩步增長和價格下行趨勢,也將促進汽車行業的增長。
2009年,中國汽車產銷規模首次站上1000萬輛級別,并首次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汽車市場。之后僅用了四年的時間,汽車產銷規模就躍升至2000萬輛級別。
但 與此同時,汽車出口卻遭遇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的新一波逆潮。1-11月汽車出口89.37萬輛,比上年同期下降7.35%。其中乘用車出口54.86 萬輛,比上年同期下降9.63%。這顯示國產汽車在國際市場仍然缺乏競爭力。2000萬輛規模的全球第一大汽車市場和僅僅百萬輛級別的汽車出口量形成極為 鮮明的對比。
點評:汽車產銷規模兩次千萬輛級別突破都有些戲劇性。2009年在實施汽車消費刺激政策的情況下,車市的“井噴”完 全超出預期,但也形成了需求透支,以至車市大起大落,此前兩年徘徊在2000萬輛關口而不能突破。這說明中國車市的需求潛力仍然很大,將支撐市場繼續平穩 增長,但與此同時也將越來越受到交通和環境壓力的約束,不可能再現“井噴”盛況。“汽車大國”已經不是夢,但要實現汽車強國以及和諧汽車社會的夢想還有待 努力。
10、汽車“三包”
2013年10月1日,《家用汽車產品修理更換退貨責任規定》正式實施,國內汽車業終于有了“三包”。中國作為汽車產銷大國,該政策的實施對于汽車產業以及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兩方面都有深遠的影響。
“汽 車三包”對生產者、銷售者、修理者的義務以及“三包”責任、爭議處理等作出了比較詳細的規定。規定對家用汽車產品的“包修期”和“三包有效期”做了區分, 規定包修期限不低于3年或行駛里程6萬公里,“三包”有效期限不低于2年或行駛里程5萬公里,以先到者為準。“包修期”內出現產品質量問題,可以免費修 理;在“三包”有效期內,如果符合規定的退貨條件、換貨條件,消費者可以憑“三包”憑證、購車發票等辦理退貨或換貨手續。規定還明確,三包責任由銷售者依 法承擔。銷售者依照規定承擔三包責任后,屬于生產者的責任或者屬于其他經營者的責任的,銷售者有權向生產者、其他經營者追償。國內已有63家汽車生產者、 5374個車型、22956個銷售網點進行了三包信息備案。汽車三包專家管理系統也已正式上線,汽車三包爭議處理信息系統已經完成測試。
汽車“三包”規定的制定和實施經過一個長達近十年的博弈過程,至去年1月才正式制定公布,成為汽車業發展歷程中的一大里程碑。
點評:汽車“三包”規定的出臺是一個進步,必將喚醒更多消費者的維權意識,隨著汽車市場飽和度提高,以及汽車企業之間競爭激烈程度加劇,汽車企業本身對于消費者權益的保護將成為更加重要的競爭手段之一。